close
Richard Linklater 的代表作: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三部曲,是膾炙人口的愛情論述經典電影,網路上早有許多好評,我無意錦上添花,也無意爭論導演的心裡到底是在想甚麼,只是想藉寫下心得來記錄對這三部曲的感動。 畢竟,有些電影還真的是要有些年紀才看得懂啊!
就算是前兩部都已經足夠我念念不忘,而且劇本還是由導演和男主角Ethan Hawk、女主角Julie Delpy共同編寫的,這種主角與導演共編劇本的情況,在影界就算不是首創,也堪稱少見。也讓男主角和女主角各自的人生經歷巧妙地與劇本融合,轉化成更加逼真寫實的電影。
片中的對話,充滿了對於愛情的種種感觸,有許多堪稱字字珠璣,但對話的節奏又快得讓人來不及思考。必須多看幾遍,甚至是上網找對白,才能再次思考並且轉化為自己的心得。
《愛在黎明破曉時》大部分是對未來的迷惘,以及為了在心儀對象面前留下深刻印象所講的一些強說愁的話,畢竟兩個都很年輕才20出頭。《愛在日落巴黎時》則就充滿對感情的不確定,以及經過這9年來的歷練成長後的心得:
I guess when you are young, you believe that you will meet people with whom you'll connect with, but later in life you realize it only happens a few times.
(我想,人在年輕的時候,相信未來會遇到很多跟你心靈相通的人。可是人生走到後來才領悟到,那只會發生區區幾次。)
Even being alone is better than sitting next to lover and feeling alone.
(孤單一人總好過在愛人身邊感到寂寞)
我每次重新看影片,或是每隔9年有新的續集出來,對愛情都有新的體會。想也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跟談感情每一次的狀況都不同,愛情千變萬化的面貌自然也令我更加嚮往,也更加神傷。
1995年上演的 《愛在黎明破曉時》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看的,當時年輕懵懵懂懂,跟男主角傑西的年紀差不多。看完整片,腦中只留下了:
"歐洲火車好浪漫--可以跨國一直從巴黎一直坐到維也納"、
"女主角Celine的法國年輕女孩 (茱蒂. 蝶兒 / Julie Delpy 演出) 真的好美好空靈"、
"兩個傻子誰叫你們不留聯絡方式,這樣應該是遇不到了啦!"
(其實是自己也看不懂導演想表達的意境)。。。
過了9年到了2004,故事的第二部《愛在日落巴黎時》上映,
男女主角於此片發生後九年在巴黎重遇。
當時我已經去過巴黎兩次了,
片中的各個場景,莎士比亞書店,雨果的聖母院,
好熟悉又浪漫,令我心動不已,
彷彿又回到當時年輕時到巴黎旅遊的時候。
那時我大病初癒,對人生的無常感觸極深,
看了《愛在日落巴黎時》後,想著要是我僥倖撿回一條命,
一定會"否極泰來",遇到命中注定的對象,and,
Happy forever and ever
我會好好把握的! (到此為止都相當勵志)
沒想到老天這麼愛開玩笑,幫我安排了另一種命中注定。
總之,經過十年的風風雨雨,
早已忘了年輕時愛看電影的初衷,
被折磨到只剩奈米薄度的力氣,還要照顧兩個稚子,
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看場電影或DVD。
走出失敗的婚姻,
處理掉同樣失敗的事業,
收拾好殘破的家,
安頓好孩子們的學業和生活,
再找了份朝九晚六的正常工作,
也算是重振旗鼓來到人生下半場。
偶而能擠出來一點點時間,
但卻不想花在愛情電影中,
或者,其實是不大想接觸到跟感情有關的東西。
古有明訓:「沒有期待,沒有傷害」
總之,偶然中的一個契機,
跟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朋友談起了電影,我說自己也喜歡看電影,
但是被問到「與神同行」沒看,感人的「花椒之味」沒看,
最近很夯的“返校”還是也没看,
頓時被對方看破:「其實你很少看電影吧! 」
頓時我接不上話,只能尷尬的說:
「 哈哈,對啊,又要工作又要顧孩子,所以很忙沒時間去看。」
第二天等小孩們睡著,
我就把一直沒提起勁看,卻又念念不忘的第三部 《愛在午夜希臘時》補完。
(DVD早就買好了,呃)
在第三部曲中,有許多成熟伴侶中的浪漫和幽默,
但也很真實的提到重組家庭需要面對的諸多問題
(與前妻的關係,以及Jesse與前妻的孩子教養問題)。
我佩服的是男主角Jesse,能 「 相對冷靜 」 的處理兩人的衝突。
劇中,女主角Celine根本是無理取鬧,幾乎近似不可理諭的找架吵,
像個瘋婆一樣指責Jesse明明就是要她放棄自己在歐洲的理想工作,
才能全家搬到美國去,從前妻手上接過來Jesse和前妻所生的兒子一起生活。
Jesse在爭吵後迅速冷靜下來,
追上大吵後甩門離開的Celine,
大概也是能體諒太太除了協力照顧雙胞胎,
還要不時地顧及Jesse男人在外的尊嚴,
更多的也許是這十八年的感情,
值得他好好的珍惜,
總之作為一名才氣作家,
Jesse自導自演地,用幽默、創意的一人相聲來轉移Celine 的注意力,
好聲好氣的讓Celine知道他並沒有要她搬到美國,
Celine最後也順勢找了個台階下,
最終在希臘小島港口的岸邊,兩個人又回到當初,
不特別甜蜜但充滿小默契的老夫老妻。
明顯的看到Jesse是真的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靈魂伴侶,
就算又是再度為同樣的話題爭吵,還是能很快的轉化情境,
讓Celine有個台階下,佩服!
看過一位心理學家的說法,
大部分夫妻的生活並不是一直處於甜蜜或是爭吵的高張力情境中,
而是不好也不壞的和平或是平淡狀態,稱之為中性的情境,
但是當越來越多爭吵或冷戰出現,進入糟糕情境的次數多,
婚姻就亮起了紅燈。
「事實上關係穩定的伴侶之所以能長久,
一個重要的關鍵,
不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衝突,
而是他們處理衝突與爭吵的方式不一樣」
以上的論述,剛好與《愛在午夜希臘時》中的劇情互相吻合,
就算我們從前兩部中清楚地看到Jesse和Celine誠屬天造地設的soul mates,
還是免不了結婚久了之後,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爭吵。
但是吵歸吵,彼此心裡都有個底,
清楚另一半是自己真正想要過一輩子的對象,
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還是能各退一步。
常有人說婚姻需要經營,
但經營決不只是送送花,出去玩玩就及格了,
真正影響到是否能天長地久,
還是得歸因於處理婚姻中衝突的能力。
而這也沒法只靠單方面的一昧退讓,
兩人的默契,小到晚餐吃什麼,大到如何結束爭吵,
這些才是真正決定天長地久的關鍵。
沒默契?
那麼「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就只是痴人說夢罷了
後記:
導演跟伊森霍克、茱蒂蝶兒三人真的是黃金組合!
尤其是茱蒂蝶兒,在第三部曲中,扮演一位原本恐懼婚姻的自由主義、女權提倡者Celine,
選擇了相信愛情而結婚,但發現現實婚姻生活中充滿了許許多多衝突與失望,
也許是蝶兒把自身的理想也寄託在角色中,演得真的是入木三分;
活脫脫的把女主角Celine從天真浪漫的金髮美少女,
演到全身充滿成熟魅力的巴黎單身美女,再
到扮演被多年婚姻生活快磨耗到底線的職業婦女
(喔! 而且還要照顧一對雙胞胎)。
當然後來得知 蝶兒 本人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位女權提倡者,
才恍然大悟,這三人真的是用長達18年的青春在寫這三部劇本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